第142章贾诩
张济听了贾诩的一番话后,沉默了良久,终于点了点头,“文和先生,你说的对,我现在就派人去联系大汉新军。” 听到张济的回答,贾诩点了点头,却没说话,因为,这个结果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。 按照他的设想,大家现在立刻离开这里,前往许都投奔曹孟德。 深夜,大汉新军已经安营扎寨,杨义正要休息的时候,一名士兵匆匆走了进来。 “启禀将军,我们抓到一名细作。” “噢!”杨义一愣,“是哪里的细作。” “将军,此人说是张济真的使者,是奉命来传令的,想要见将军一面。” 听到这句话,杨义点了点头,“好,去把他带过来,另外把徐先生也叫过来。” 没多久,徐庶匆匆赶来,“将军,有事发生吗?” 杨义点了点头,“张济派来使者传话。” “张济?”徐庶一愣,正要说话,士兵已经带着张济派来的使者进来了。 使者是一名30多岁的文士,仪表堂堂,虽然来到军营,但却没有半点惊慌的模样,嘴角依然挂着淡淡的笑容。 “贾诩见过将军。” 听到来人自我介绍,杨义顿时吃了一惊。 贾诩一直在西北,所以名气并不算很大,徐庶也只是略有耳闻。 可是,杨义却深深的知道,贾诩有多大本事。 当初王允杀了董卓以后,李傕和郭汜等人下的就想逃跑,可是,贾诩却以一己之力劝住了众人。 听了贾诩的劝解,李傕和郭汜这才振作起来,一路上收敛残兵,等到长安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十几万人。 可以说,如果没有贾诩,也就没有以后的李郭之乱。 只不过,贾诩为人虽然智谋过人,但却极为低调,从来不主动出谋。 今天,为什么会代表张济来这里呢? 杨义心中虽然不解,但也知道绝对不可怠慢贾诩,急忙上前拉住他的胳膊,笑着说道。 “原来是文和先生,一路辛苦了,快坐下休息,有话我们慢慢再说。” 看到杨义如此客气,贾诩也有些疑惑,试探着问道,“将军,你我见过?” 杨义摇了摇头,“文和先生,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,但你的大名早已经如雷贯耳,今天一见,果然名不虚传。” 贾诩为人低调,面对杨义的夸赞,急忙拱了拱手,“将军太客气了,略有虚名,怎当得起将军如此夸赞,实在惭愧!” 杨义摆了摆手,微笑的味道,“文和先生,不知今天此类未,有何事见教?” 看到杨义如此谦虚,贾诩心中萌生了起了一丝好感。 在西北,贾诩遇到了一些人都是李傕和郭汜之流。 有问题了,就来找你,用完了立刻一脚踢开。 更可气的是,出的每一个计谋,都要符合他们的心意才成。 贾诩早已经看透了李傕和郭汜等人绝对不会成事,所以才想要去投奔曹操。 只不过,一方面路途遥远,而另一方面,贾诩和曹孟德并不相识,如果没有什么功劳,就算去投奔,也只是一名无名小卒而已。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贾诩才想要劝解张济一起去投奔曹操。 张济有兵马,只要带着这些兵马去投奔,肯定会获得更多的好处。 但可惜的是,无论,贾诩如何劝解,张济却真的不想离开西北。 这一次,张济原本想要派别人来送信,贾诩却主动请命,就是想看大汉新军到底是什么人? 如果可能的话,贾诩就会放弃张济,转而带着大汉新军去投奔曹操。 “将军,此次来到弘农,所为何事?” 虽然贾诩明知道大汉新军为什么会来这里,但还是故意询问,想要听一听杨义的回答。 听到贾栩的询问,杨义也不隐瞒,坦然说道,“此次来到弘农,实在情非得已,主要是李傕和郭汜追的紧,所以想要来到弘农避难。” 听到杨义的回答,贾诩一愣,随即拱手笑着说道。 “将军快人快语,在下佩服。” 说到这里,贾诩的语气停顿了一下,但紧接着,他也不等杨义回答自己的话,便自顾自的继续说道。 “在下此次前来,也正是为了此事。” 闻听此言,徐庶顿时大喜,笑着问道,“文和先生,难道平阳侯想要和我军联合吗?” 贾诩转头看着徐庶,微笑着问道,“这位先生,不知尊姓大名?” 徐庶抱了抱拳,“在下徐庶,字元直,请多指教!” 徐庶此时并没有任何问题,在贾诩的眼中,真的只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已。 “幸会,原来是徐先生!” 徐庶笑着问道,“文和先生,不知你可有计策破了李傕和郭汜二贼?” 贾诩微微一笑,“徐先生,不知你有何高见?” 徐庶摇了摇头,“先生此来,肯定是早有定计,又何必让我现丑呢?” 贾诩听到徐庶谈吐不凡,有意考教,“徐先生,如果让你来安排,该如何行事,才能消灭李傕和郭汜呢?” 徐庶微一沉吟,缓缓说道,“如果我猜的没错,就算我军和平阳侯的兵马联合在一起,在实力上恐怕也不如李傕和郭汜。 这样一来,我们就只能用计。 平阳侯在弘农多年,想必对这里的地形也很熟悉。 可是,就算熟悉地形,李傕和郭汜等人只要不去,计策也无法实施。 而我军现在正在被李傕和郭汜二人的兵马追击,这真是个好机会。 只要平阳侯寻一个埋伏的地点,李傕和郭汜为了追我军,就一定会为随我们到达埋伏地点。 到时候只要我两军齐出,一定可以趁此机会消灭李傕和郭汜。 文和先生,不知在下说的对否?” 听到徐庶的这一番分析,贾诩平淡的目光中,也泛起了一丝惊诧之色。 他万万没想到,徐庶竟然能如此轻易的就猜出自己的计策。 虽然这个计策很简单,可是,徐庶只凭借心中的推算,便已经猜出此计,绝对不是一般人。 想到这里,贾诩对着徐庶拱了拱手,笑着说道,“徐先生,真是智谋过人,某定下的雕虫小技,被你轻易的就看破了。” 说到这里,贾诩的语气停顿了一下,但紧接着,他也不等徐庶回答自己的话,便自顾自的继续说道。 “真是幸运,徐先生不是李傕和郭汜的人,要不然,此计岂不是会被他们看破?” 徐庶是何等人也,只是听了这一番话,便明白贾诩已经看重自己,绝不会因为自己年纪小而轻视。 “文和先生过奖了,只是在下的一番胡乱猜测而已,误打误撞,当不得真。” 听到两大谋士在那里谦虚,杨义忍不住笑着说道,“二位先生不要客气了,既然大家都是为了李傕和郭汜二人所来,不如坐下来好好商议一下,该如何减少我们的损失,又能将他们消灭。” 徐庶笑着摆了摆手,“将军,有文和先生的计策,我军只管照做就是,一定能够消灭李傕和郭汜。” 贾诩也不在客气,缓缓说道,“距离此处50里外,有一座断崖岭。 断崖岭中有一条小路,一面靠山,一面靠河,地形极为险要。 只要你们沿着我说的路线走,李傕和郭汜绝对逃不出断崖岭。” 听到贾诩的这番话后,杨义笑着点了点头,“好,就依文和先生所言,我们将敌人引到断崖岭。” 贾诩点了点头,忽然开口说道,“将军,我记得大汉新军好像在天子身边,如今天子已经离开西北,大汉新军为什么还会留在这里呢?” 这个问题,是贾诩一直想知道的问题,问完以后,目光便有意无意的打量杨义,想听他如何回答。 杨义皱了皱眉头,缓缓问道,“文和先生,你真的想知道吗?” 贾诩一愣,随即摆了摆手,“在下唐突了,实在不该问,请恕罪!” 杨义摇了摇头,心中也在犹豫,到底该不该说出自己的计划。 按照历史记载,贾诩最终是投考了曹操,这一次,是否还会是这样呢? 如果自己将计划告诉贾诩,固然有可能会得到他的帮助,可是,如果他按着历史的轨迹投靠到曹操那里,岂不是糟糕至极! 自己留在长安,就是为了不被别人打扰,如果被贾诩告诉曹操,那自己保密的计划也就失败了。 可是如果不说,杨义又不想错过贾诩。 贾诩虽然为人低调,可是如果自己对他隐瞒,他也绝对不会来帮自己。 如果真是这样,这个机会岂不是就成了萍水相逢,永远没有机会了。 就在杨义犹豫不决的时候,徐庶忽然开口问道,“文和先生,平阳侯留在弘农,又是为什么呢?” 说到这里,徐庶的语气停顿了一下,但紧接着,他也不等贾诩回答自己的话,便自顾自的继续说道。 “洛阳一战,平阳侯私自离开,害的李傕和郭汜大败。 如果我没猜错,李傕和郭汜肯定痛恨平阳侯,他们之间早晚会有一战。 而平阳侯的实力又不如李傕和郭汜二人,如果想要保全,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离开西北,怎么还会留在这里呢?” 贾诩听到徐庶的这番话后,皱了皱眉头,缓缓说道,“平阳侯只所以留在这里,是因为已经无处可去,是无奈之举!” 说到这里,贾诩的语气停顿了一下,但紧接着,他也不等徐庶回答自己的话,便自顾自的继续说道。 “司隶相邻的几个地方,已经被曹操所占,而当年董卓挟持天子,又得罪了不少人。 平阳侯担心离开西北,会被这些人报复,所以才迟迟不肯离开。” 贾诩转头看着杨义,缓缓问道,“将军,西北经过多年的战乱,已经残破不堪,除了李傕和郭汜等人无处可去之外,再也没有人愿意来到这里了。 而将军你是从远处而来,又为何愿意留在这荒乱之地呢。” 徐庶笑着说道,“文和先生,我家将军所想和平阳侯一样,离开西北,也是无处可去。” 闻听此言,贾诩微微一笑,缓缓说道,“曹孟德兵强马壮,又护佑天子,占据了兖州和豫州,如果能投奔到他那里,应该也有不错的前程。 将军,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啊?” 杨义虽然早知道贾诩会投奔曹操,可是没想到现在竟然还想拉着自己。 想起历史的记载,贾诩是等到张济被害以后,和张绣一起投奔了刘表,并没有直接投奔曹操,几经辗转之后,才算是达成的心愿。 现在想起来,杨义忽然明白了,并不是贾栩不想直接投靠曹操,而是因为张济不答应,所以这件事情才迟迟没有做成。 贾诩看到杨义没有说话,便继续说道,“将军,难道你有更好的去处?” 杨义摇了摇头,微笑的说道,“文和先生,曹操兵强马壮,实力强大,但理念不同,去投靠曹操,实在非我所愿。” 听闻此言,贾诩皱了皱眉头,“将军,难道你想投靠袁绍?” 说到这里,贾诩的语气停顿了一下,但紧接着,他也不等杨义回答自己的话,便自顾自的继续说道。 “将军,袁绍现在实力虽然强大,但为人刚愎自用,不听人言,某敢断言,成事者还是曹孟德。” 杨义摇了摇头,缓缓说道,“文和先生,实不相瞒,袁绍我也不想投奔,因为,我就想留在西北。” 贾诩吃了一惊,“如果是以前,游天子在长安,还可以有一些座位。 可是现在,这里十室九空,到处是难民,留在这里有什么用?” 听到这番话,杨义忽然叹了一口气,“文和先生,就是因为这里到处是难民,所以我才要留下。” 贾诩更加吃惊,“你想解救那些难民?” 说到这里,贾诩的语气停顿了一下,但紧接着,他也不等杨义回答自己的话,便叹了一口气,自顾自的继续说道。 “将军,我知道你心念仁慈,可是,想要解救那些难民,你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吗? 更何况,该怎么解救,西北已经无粮可用,就算想恢复生机,也绝不是一两年能够做成。 依西北现在的状况,就算是十年,恐怕也难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。” 听到这番话,杨义点了点头,“你说的对,如果没有粮食,我们可以种地,可是人口大量的缺失,确实无论如何也不是短时间能够弥补的。”